安徽省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 扎实推进综合医改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9年6月26日例行新闻发布会散发材料之三
作为全国综合医改试点省份,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进,建立统筹“三医”领导的工作机制。聚焦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问题,在全国率先全面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加成,全面实施药品和耗材采购“两票制”,创新县域医共体、药品带量采购、公立医院编制“周转池”等改革举措。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两卡制”(服务认证卡、绩效考核卡)试点,大力实施健康扶贫,积极推进“县管乡用”“乡聘村用”等政策落地。十年综合医改成效明显,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下降至27.9%,医改红利惠及民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砖加瓦,助力加油。
今年以来,我省立足新起点整装再出发,在推广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铜陵试点经验、推开智医助理等工作同时,着力提升县域医共体建设内涵,打造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概括起来就是“两包三单六贯通”。
一、实行医保和公卫两项经费打包预付,扣紧医防融合利益纽带
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基金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打包,按人头总额预付给医共体,压实医共体医防融合责任。预付经费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建立紧密型利益与责任连接纽带,密切医共体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机制。
二、建立三个管理清单,明确医共体责权利关系
一是建立政府办医责任清单。强化政府办医的领导责任和保障责任,明确政府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规划、发展、建设、补助、债务化解等内容。二是建立医共体内部运行管理清单。强化“四明确”,即明确医共体内成员单位法人地位、功能定位、职工身份和投入渠道。要求“八统一”,即医共体内行政、人事、财务管理以及医疗服务、医保管理、药械管理、信息系统、绩效考核上下统一。三是建立外部治理综合监管清单。落实政府对医疗机构的管理责任和监督责任,建立综合监管清单,厘清监管内容、要素、流程等,加强行风建设。
三、贯通群众看病就医六个关键环节,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一是实现专家资源上下贯通。居民在乡镇可以享受到县级医疗专家服务。二是实现医疗技术上下贯通。常见病多发病诊疗、Ⅰ、Ⅱ级手术和中医药服务等,在基层解决。三是实现药品保障上下贯通。牵头医院建立医共体中心药房,保障乡镇卫生院药品有效供应。四是实现补偿政策上下贯通。实行分级诊疗的医保补偿政策,适宜病种在乡镇卫生院补偿标准更高。五是实现双向转诊上下贯通。上级医院对双向转诊患者有专人跟踪负责,服务更加连续。六是实现公卫服务上下贯通。医共体融合疾控和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资源,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今年,我省在37个县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计划到2020年,全面实现县域医共体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