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12月26日新闻发布会散发材料之四: 安徽省宣城市提高区域内就诊率
安徽省宣城市人民政府
宣城市作为国家第三批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严格按照国家和安徽省委、省政府综合医改工作部署,始终加强党对医改工作的领导,一手围绕“强县、活乡、稳村”,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提高区域内就诊率;一手围绕加强公立医院综合监管,创新开展公立医院综合绩效“双百”考评,严控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推动医改各项政策落地见效。2017年我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作为安徽省唯一地市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近日,我市“提高区域内就诊率 严控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入选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发现的130个典型经验(医改典型经验共15个)之一,再次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一、主要做法
(一)有效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提高区域内就诊率。
一是围绕“强县”,推动县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严格落实政府领导、保障、管理和监督责任,全面落实公立医院六项经费投入,近三年财政共投入30余亿元,全面弥补市、县公立医院建设短板。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把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落到实处。加快推进县级强院建设,建立脑卒中、胸痛、创伤、肿瘤诊疗、县域内孕产妇危急重症、儿科危急重症六大医疗救治中心,推广微创外科和腔镜手术,减少县域病人外转。
二是围绕“活乡”,用活区域内优质医疗资源。县域医共体实现县市区覆盖,全市共组建11个紧密型医共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卫计专业人员、资金和设备下沉。探索实施乡镇卫生院分类管理,将乡镇卫生院分为一类、二类、三类,坚持“机构分类设置、资源分类管理、发展分类考核”,逐步提升乡镇卫生院综合服务能力。实施“县管乡用”的用人政策。简化招聘条件,对基层引进专业技术人员直接面试招聘,县卫计部门统一管理调配,实行“县管乡用”后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共招聘100余人。
三是围绕“稳村”,筑牢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基础。提高村医待遇,在岗村医养老保险比照当地村干部执行。严格落实村卫生室日常运行经费、到龄退出村医生活补助,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偏远山区村医生活补贴制度。实施“互联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为村医配备全科医生助手机器人和诊疗辅助系统,与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建立远程视频会诊系统,提升村医诊疗水平。
(二)开展公立医院综合绩效“双百”考评,严控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一是坚持医院管理和费用控制“双设计”。印发公立医院综合绩效“双百”考评方案,考评指标分为医院管理和费用控制两大类,分值各100分。医院管理考评内容为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和18项核心制度落实等15项指标;费用控制考评为医疗费用增长幅度、合理用药等16项指标。
二是坚持数据分析和病历点评“双结合”。每季度开展考评,采取数据分析和病历检查两种方式,数据分析主要从各医院信息科、财务科、病案室等调取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病历检查主要从每所医院病案室随机抽取内外科会诊、死亡、病危等住院病历和门诊处方,进行集中封闭式第三方点评。考评时对医院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进行合理用药和医院核心制度闭卷考试,考试成绩计入考评结果。每次考评,考核组要核查各项数据25000个,检查病历4000余份、点评处方2000余张,真实全面反映医院内部管理和医改指标落实情况。
三是坚持行业管理和通报处罚“双挂钩”。每季度“双百”考评结果按得分高低进行排名,召开专题会议通报并向社会公开。年终考评结果与医院绩效工资、目标管理、院长管理、信息公开、行业监管等挂钩,作为对医院年度绩效考核和院长任免的重要参考依据。年度考评不合格的,所属医管会对院长进行诫勉谈话,且医院下一年度不予批准增加诊疗科目、购置大型医用设备和评先评优;连续两年不合格的,由医管会建议按相关程序予以免职,在校验和登记医院评审周期内,予以暂缓校验和等级医院评审。对违反核心制度和不合理用药的临床医师给予暂停三个月以上的处方权,并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
二、工作成效
(一)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明显。7所县级综合医院中有3所被省卫生健康委批准设置为三级综合医院。2018年上半年,我市农合省外住院人次占比为3.7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今年区域内就诊率达到90.2%,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
(二)公立医院管理更加科学规范。通过“双百”考评,公立医院内部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由“要我管理”变为“我要管理”、由“要我控费”变为“我要控费”。公立医院医疗质量得到持续改进,18项核心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医疗纠纷发生率持续下降,纠纷赔款同比下降45.0%。
(三)医改核心指标明显改善。2018年上半年,全市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同比增长6.1%,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26.2%,百元医疗收入消耗的卫生材料费用18.9元,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达35.1%,均达到国家和省相关要求。
(四)临床用药更加科学合理。通过第三方处方点评和抗菌药物理论考试,全市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理论水平显著提升,大处方情况得到有效遏制。2018年上半年,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到51%,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下降到 35.5DDDS。
(五)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合理拉大了医务人员的收入差距,充分调动了各级各类人员的积极性,确保医院在市场竞争中活力不减、人才不外流。2018年上年公立医院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例达42.1%,同比增长3.6个百分点。
(六)群众就医获得感增强。2018年上半年,我市公立医院患者平均住院日从8.2天降到7.7天,住院次均费用下降4.6%,次均药品费用下降23.3%,群众就医获得感明显提升。
三、几点体会
当前,公立医院医改工作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我市的公立医院医改始终做到有底气、知天气、接地气、聚人气,让公立医院改革保持新鲜活力,改革成效不断显现。
一是做到“有底气”。公立医院改革关键是要全面加强党对医改工作的领导。“底气”来源党委、政府对医改工作的重视和支持。近年来,我市通过建立市委书记、市长为医改领导组双组长、将医改纳入党委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医改领导组长定期调度医改工作、加强公立医院党建等机制,确保公立医院改革各项政策部署顺利推进。
二是做到“知天气”。公立医院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天气”就是国家、省的医改政策。做好医改工作需要我们及时了解医改动向,吃透医改精神。我市每年都举办公立医院改革专题培训班、研讨班,邀请国家和省医改专家培训授课,把公立医院改革的思路、要求、路径、方法给全市医改一线的同志讲清楚、讲透彻,确保我市公立医院能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医改要求,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
三是做到“接地气”。公立医院改革的主体是广大医务人员、最大受益者是广大患者。“地气”就是患者和医务人员的需求。针对患者在看病就医中的反应最强烈的大处方、乱用药等痛点,我市持之以恒的开展“双百”考评,做到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命,动真碰硬,不仅提升了公立医院管理水平,控制了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又确保了患者就医安全。同时,加大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医务人员获得感,使广大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到医改工作中来。
四是做到“聚人气”。公立医院医改是个整体工程,主战场虽然在卫计部门,但相关部门更是医改的主体。“人气”就是涉及医改工作的发改、财政、人社、编制、物价、药监等部门。我市通过建立相关部门对各县市区和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的包保责任制,充分调动部门积极性,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集部门之智、齐众人之力,使医疗、医保、医药、人事、薪酬、价格等各个环节政策都能得到优化和落实,形成共同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强大合力。同时加大宣传,提高群众对医改政策的知晓度,营造全社会支持改革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