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 会员登录入口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12月22日新闻发布会散发材料之四: 破除“以药养医”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发布时间:2018-12-24 | 作者: | 来源:

  蓟州区位于天津市最北部,是天津市唯一的山区行政区,也是农业大区、人口大区。全区面积1590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1个街道和949个行政村、31个居委会,总人口91万人。全区有公共卫生机构5个,区级医院3个,城区一级医院2个、乡镇医院8个、卫生院20个、村卫生室521所。按照国家和天津市医改工作部署,自2015年12月1日起,蓟州区全面启动了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2所公立医院改革。在实施改革过程中,蓟州区本着“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破除“以药养医”,城乡一体、三级联动、“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区”的医疗服务格局初步形成,改革成效初步显现。 
  一、坚持政府办医 
  (一)抓推动,统筹谋划实施。把公立医院改革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计民生的一件大事来抓,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着力构建“大卫生”“大健康”工作格局,确保政府的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到实处。在改革启动前,对2所公立医院的业务收入、收入结构、资产负债、药品加成收入、医疗服务价格等情况开展摸底核算,对改革后所涉及的综合医疗、医技诊疗、临床诊疗等医疗服务收费项目进行价格调整测算。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改革方案,让改革有条不紊。 
  (二)抓投入,落实经费保障。结合区级财力实际,经过深入调研论证,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政府投入政策实施意见》,将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以外的物价、取暖等四项补贴和在职人员养老保险补助纳入区财政预算;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及设备购置经费、重点学科及人才培养经费、公共服务经费等投入,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予以保障,让改革落地生根。 
  (三)抓硬件,改善医疗环境。启用区人民医院新址,并完成了国家级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建达标,被授予“全国卒中防治示范中心”称号,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同时,加快区中医院功能提升,预计2020年启用新址,让改革基础更加坚实。 
  二、把住关键环节 
  (一)切除“以药养医”政策病灶。全面推行药品、耗材零差率销售,从根本上消除医疗对药品的依赖。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价格,合理提高诊疗费、护理费、手术费、中医特色服务等医疗服务项目价格。2017年,医疗服务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重由2015年的30.5%提高到39.8%,医疗收入结构显著改善。 
  (二)斩断医药购销利益链条。全面推行药品、试剂耗材集中招标采购,严格落实药品采购“两票制”以及“医疗机构药品使用定期评价制度、医疗机构合理用药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使用异常品种约谈退出制度”等制度。加强药品耗材采购和使用监控,严格执行以谈判参考价为基准的医用耗材挂网采购工作。对高值耗材实行京津冀联合挂网采购,价格降幅达40%以上,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三)切实加强医疗费用管控。合理确定医疗费用控制目标,严控均次费用、药占比、耗材比等监测指标。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将合理检查、合理用药执行情况纳入目标考核,与医务人员绩效工资分配挂钩,彻底将医务人员薪酬与药品、耗材、检查等业务收入分离。2017年,医疗收入增长率为5.9%,远低于10%的控费目标;2018年1—11月份,医疗收入增长率为4.4%,低于7.0%的控费目标。 
  三、推进资源共享 
  (一)借重优质医疗资源,用好外力增活力。区卫计委与北京常春藤医学高端人才联盟建立了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与北京市平谷区签订了《京东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合作协议》,融入“平蓟三兴”人才共同体,积极开展医疗影音远程合作。区人民医院与京津三甲医院建立专科医联体9个,设立了“中共北京市中关村社团第六联合委员会—京城名医工作室”;依托中日友好医院远程医疗管理培训系统,建成了“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蓟州协同中心”。截至目前,利用中日医院远程会诊平台完成会诊21例。区中医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合作建立了肛肠病诊疗中心和2个名中医工作室,有效提升了肾病科、肛肠科2个市级重点专科技术水平,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名医专家的诊疗服务。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被津京冀三地医学检验质控中心认定为结果互认医疗机构,互认项目41项,在京津冀医疗一体化发展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二)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练好内功增活力。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安定医院3所区级医院分别与29家基层医疗机构签订了医联体协议,重点在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院前急救协同救治等领域同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专科医联体合作,促进区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依托院前急救体系,建立了覆盖全区的高危胸痛、卒中、儿科、产科、创伤等转诊和应急救治中心。依托区域卫生计生信息化平台,以高血压、糖尿病为试点病种,推进分级诊疗、双向转诊。2017年,基层就诊率由2015年的40.8%提高到42.6%;2018年1—11月份,基层医院上转病人1659例、区级医院下转病人592例。 
  四、创新管理服务 
  (一)引入现代绩效管理。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分别引入广州景惠管理公司、北京中瑞葆德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绩效管理模式,聘请专业绩效管理团队,优化绩效管理体系,提升医院内部绩效管控效率,为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构筑了有力支撑。 
  (二)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加快推进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影像中心、心电中心、检验中心、病理中心信息化平台建设,目前已经初具功能。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实现了自助挂号以及影像、检验结果自助打印,开通了支付宝、微信等多种支付方式,实现了诊间支付。全区9所乡镇中心卫生院及区级医院全部开通了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结算,截至2018年10月底,累计办理异地联网结算229人次,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就医。 
  (三)深化家医签约服务。全区组建了以基层全科医师为团队长的231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组织区级公立医院的百名医师(主要是副主任或主任医师),下基层进行技术指导,协助家庭医生开展工作,组织健康讲座和义诊服务,形成了上下一体的紧密合作模式。2018年累计签约32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5%,努力把服务送到群众家中。 
  (四)提升慢病管理能力。积极推进“互联网+慢性病”管理模式,完成了全区521所村卫生室“健康小屋”建设,推行区级医院医生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定期坐诊制度,利用移动互联网+血糖血压穿戴设备,开展慢性病远程分级诊疗管理,覆盖全区103454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截至2018年11月底,累计管理慢性病患者12770例(含高糖双患3157例),慢性病患者线上管理率达到15.4%。通过一对一精准连续性管理,有效控制了严重高血糖、三级高血压及并发症和危及生命的低血糖事件的发生,更好地呵护了群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