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12月22日新闻发布会散发材料之三: 西城区推进“三纵两横一平台”紧密型医联体建设
自2016年以来,西城区按照国家和北京市关于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结合实际,提出构建“三纵两横一平台”的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思路,即: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区属医院管理一体化、基本医疗一体化,与公共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一体化等三个纵向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属医疗卫生机构与高等院校和驻区三级医院、社会资本办医机构两个横向协同发展;打造一个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促进分级诊疗机制有效形成。
一、基本情况
西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之一,辖区面积50.70平方公里,下设15个街道办事处、259个社区,2017年常住人口122万人。截至目前,西城区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68家,其中三级医院19家,二级医院13家,一级医院22家。区属医疗卫生机构有医院11家,其中三级医院6家,二级医院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82个;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0个。2017年,西城区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4.31岁,婴儿死亡率为1.87‰,孕产妇死亡率为0/10万,西城区居民健康状况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实施三个一体化,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与11家区属医院实现了管理一体化、基本医疗一体化,与公共卫生机构实现公共卫生一体化。一是每个中心均有一个上级主管区属医院,中心主任是上级主管区属医院领导班子成员,医院和中心人才、资源等共享,实现管理一体化。二是上级区属医院建立全科医学科,负责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对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区属医院加强人员双向流动,推进服务同质化和临床检验、医学影像等统筹管理,实现基本医疗一体化。三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建立人员双向轮转机制,公共卫生机构统一相关工作标准和规范,加强业务指导和统筹管理,实现公共卫生一体化。四是制定了《西城区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工作考核评价实施方案(试行)》,将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任务和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对基层单位年终考核,考核结果与财政投入补偿、绩效工资水平、评优评先等挂钩。
(二)坚持横向协同发展,区属医疗服务水平全面提高。
一是通过与大学合作带动区属医院发展。9家区属医院分别同北大医学部等12家高校共建教学医院或临床教学科研基地,实现“医教研”一体化发展,教学科研能力不断提升。二是通过借力优质资源促进区属医院发展。11家区属医院与宣武医院、友谊医院、广安门中医院、北大医院、人民医院等三甲医院建立了广泛深入的协同发展机制,建立了5个综合医院医联体和口腔、中医等多个专科专病医联体,并启动了西城区区域肿瘤防治中心、区域脑病防治中心、区域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心建设,有效提升了区属医院服务能力。三是大力推动区属医院特色发展、转型升级。区属三级医院由2个增至6个,展览路医院挂牌“北京市第一康复医院”。推进复兴医院区域远程会诊中心、病理中心、检验中心、医学影像中心等四个中心建设,促进优质的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充分发挥区属医院特色优势,与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分别组建肛肠、针灸、中医骨伤、康复、精神、妇幼等专科医联体。四是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办医力量参与紧密型医联体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提供特色专科、康复、长期护理、临终关怀等紧缺服务,对公立医疗机构形成补充。
(三)完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积极打造“智慧医疗”。
发布了《西城区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深入开展北京市全民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和信息便民服务试点,建立了全新的区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主要医疗机构间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建设西城区居民健康档案中心,实现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电子病历信息、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等连续记录,建立居民健康账户,对居民实施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完善分级诊疗信息平台建设,通过家庭医生为居民提供预约医疗、远程会诊、远程检查检验诊断等服务,促进优质的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有效落实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服务,建设统一的健康西城综合服务门户,大力发展健康自助服务,实现“指尖上”的健康服务。开展电子居民健康卡的建设与应用,实现区内主要医疗机构就医一卡通行。
(四)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管理覆盖生命全周期。
建立了15分钟可及的社区卫生服务圈,每万名居民拥有的全科医生数量达3.2人。全区共组建了264支专科—全科家庭医生团队,在全市率先建设154个以优秀全科医生命名的家庭医生工作室,为患者提供连续性健康管理。建立了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骨关节病、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六大重点领域知名专家领衔的慢性病专家团队。分析和研究西城区常见病、多发病特点和居民健康需求,制定了基本签约服务包和失能老人、0-6岁困境儿童等10个个性化服务包,为居民提供生命周期全程服务。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全面落实“四个一”服务,西城区重点人群签约率达91.58%。建立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双向转诊模式,统一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等慢性病的双向转诊标准和流程。上级医院在24小时内为社区转诊患者完成预约挂号、预约检查,并对社区转诊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
(五)加强政府主导,保障机制不断完善。
坚持政府在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加大投入,应保尽保,维护区属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一是完善区属医院财政分类补助政策。制定了《西城区区属公立医院财政分类补助预算管理办法(试行)》,建立了人均3万元的区属医院特色发展和专科建设财政补助机制、大型医疗设备购置财政全额负担机制、每平米60元的房屋修缮补助机制及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财政补助等优惠政策。二是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保障力度。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完善西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的意见》,有效落实“两个允许”政策;建立了失能老人入户服务有偿购买机制;制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备配置标准,每年给予2000万元投入;有效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工资上浮20%政策。三是落实基本建设财政保障机制。实施区属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安全三年行动计划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达标建设,所有项目资金均由区财政投入。
经过三年的探索,西城区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初见成效,区属医疗卫生机构、驻区医疗机构实现资源共享、分工协作,优质资源有序有效下沉,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与二、三级医院同等水平的服务,医改获得感增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满意度达到92.28%。接受社区卫生服务的居民明显增加,2017年西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诊疗人次为365.13万人次,比2016年增长22.31%,较2010年增长100.61%;区属医院总诊疗人次呈下降趋势,2017年为404.5955万人次,比2016年降低24.85%。下一步,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的工作部署,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大保障力度,深入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逐步建立社区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