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 会员登录入口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12月14日例行新闻发布会散发材料之四: 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血防工作有关情况

发布时间:2018-12-14 | 作者: | 来源:

  鹰潭市余江区曾是血吸虫病流行重灾区。新中国成立前的30年间,2.9万人被血吸虫病夺去生命,42个村庄因血吸虫病而毁灭,荒田1.6万亩。“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在1955年11月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号召后,当时的余江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号召,立下了“两年消灭血吸虫病”的军令状,打响了血吸虫病消灭战,并于1958年5月取得了根除血吸虫病的伟大胜利。在全国率先树立了以县为单位消灭血吸虫病的第一面红旗。毛泽东同志得知此消息后,心情十分激动,夜不能寐,写下了壮丽的《送瘟神·诗二首》光辉诗篇。时至今日,全国血防第一面红旗已经在余江大地飘扬了整整60年。余江60年巩固血防历程: 
  第一是始终坚持把血防责任扛在肩上。消灭血吸虫病后,余江历届区(县)委、区(县)政府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始终将巩固血防成果作为政治责任、民生工程,确保血防红旗不倒。一是及时处置疫情反复。从1958年6月到1983年,余江先后在历史疫区发现51次35处残存螺点。通过开新沟填旧沟、土埋灭螺,全区共搬运土方128万m3,相当于把历史疫区土地“翻了个”。二是稳定队伍、科学监测。探索出了“长期观察、定期复查、反复斗争、巩固胜利”的方针。几十年如一日做到“思想不松、机构不撤、队伍不散、工作不停”,对历史疫区的人群、家畜定期进行检查,同时坚持开展日常门诊。三是综合治理、阻断传播。大力实施血防综合治理项目,人工开挖了全国第二人工渠——白塔渠。通过建设血防卫生厕所、人畜安全饮水、兴林抑螺工程等,对历史疫区螺区环境进行了彻底改造,改造面积达2000多万m2,消除适宜钉螺孳生环境、阻断血吸虫病传播。 
  第二是始终坚持把发动群众作为根本。余江区充分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血防巩固工作。一方面,加强健康教育。在历史疫区学校开设血防健康教育课,在全区中小学校发放血防知识宣传手册。区广播电视台开辟血防专题栏目定期播放;邀请老血防人、先进模范、历史病人深入学校、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查螺灭螺。1973年,白塔河边发现一只钉螺,县委连夜召开会议研究对策,共发动群众3千余人次,沿河查螺39公里,查清钉螺复现范围。同时确定每年4月30日为全区“查螺日”,按“特殊地区反复查、重点地区仔细查、一般地区抽样查、边缘地区扩大查”的要求,组织区四套班子负责同志与群众一起查螺,并逐年提高群众查螺奖励,今年又将奖励标准提高至1000元/螺点。 
  第三是始终将弘扬血防精神作为不懈动力。“战天斗地、敢为人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余江血防精神,是余江人民宝贵精神财富。余江区始终将血防精神融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陆续树立起水利和征兵两面红旗。近期通过建设中国血防纪念馆和鹰潭血防红旗干部学院,为弘扬血防精神提供新的平台。 
  在迈入新时代的新征程中,我们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大力弘扬血防精神,统筹推进产业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奋力谱写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余江新篇章。